法治日报记者 王春 法治日报通讯员 王波启灯网
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茅洋乡的田间地头,常可以看到陈英建蹲在象贝母垄间,用手比量着象贝母的植株高度,查看作物长势。
陈英建是宁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的三级高级警长,也是宁波市公安局派驻象山的农村指导员。从2019年4月开始他连任6年3届指导员,担任村第一书记、片组长兼任乡镇党委委员。6年驻村时光,陈英建带领村民将失种半世纪的药材象贝母重新植入故乡土地。
2019年4月,有着40年公安工作经历的陈英建接到一项特殊使命——担任市派农村指导员。“驻村指导员是你一个人,但公安局是你的后盾。”临行前领导的话语,成为他6年驻村生涯的精神锚点。
从此启灯网,他一头扎进象山乡村。陈英建的汽车后备厢常年备着锄头、草帽、雨鞋,成为“移动农具库”。“把自己当成农民,才能听懂土地的语言。”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白天跟农民学种地,晚上挑灯写调研,每年驻村时间超过300天,陈英建把自己从一个农业“小白”变成了新农人。
在茅洋乡小白岩村,陈英建发现村里坡地多、劳动力丰富,却苦于没有特色产业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从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读到“浙贝出象山,俗称象贝母,简称象贝”的记载。
象贝母,中国四大贝母之一,药效成分超过国家药典标准60%,历史可追溯至唐朝。但种种原因令起源于象山的象贝母本地种植失传近半个世纪。
2020年市公安局把象贝母“抢救性、保护性、恢复性、产业性”种植项目列为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重点扶植项目。为了恢复、保护、抢救这一中华瑰宝,陈英建曾经8次上安徽亳州、12次去金华磐安,无数次到鄞江、章水学习种植技术,完成万字《象贝母历史文化考证》专业论文和《象贝母发展纲要》可行性报告。
2023年,陈英建在茅洋乡建立百亩连片象贝母种植示范基地。他常说,自己在做两件事:一是让千年本草在象山生根,让这一中药瑰宝发扬光大;二是让土地“生金”,让农民在共富路上有更多获得感。2025年,象贝母生物碱含量检测达0.132%,超出药典标准60%,这组数据让他眼眶湿润。“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,更是党交给我们的‘共富答卷’。”他说。2025年象贝母种植达到千亩,每亩平均净收益近万元。
如今,象贝母地理标志申请、种植技术标准制定、野外植物科考(野生、原生种的保护)等工作有序推进,陈英建又开始筹划建设“象贝母文化博物馆”,让药材与文化同频共振。
有人问陈英建,你干嘛这样卖力?他说,象贝是象山一宝,这么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呢?我的初心是助农奔富、乡村振兴,既然认定种植象贝是一条致富路,为什么还在路口上徘徊呢?
6年间,陈英建先后派驻过3个村,而市公安局、交管支队是他的强大“后援团”。在他当农指员期间,为让“双百联盟、聚力共富”落到实处,相关领导多次到村里现场办公,为村里解决实际问题。累计投入帮扶款120多万元,为结对村完善农民会所,建溪坑护栏、花海公路,慰问困难群众超5万元。他所在的市派指导员象山片组创新推出“资源共享、产业共推、驻村共富”组团帮扶工作机制,向县农业农村局争取80万元帮扶款,全县3地4村100户低收入农户入股象贝母种植项目,是全市首例帮扶资金农业集体种植项目。
在泗洲头镇西洋村种植基地,挖贝工人忙碌的身影与晚霞交相辉映。“我们建立了‘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’模式,让党员带头试种、带头技术攻关。”陈英建介绍,象贝母产业已形成从野生种源保护、标准化种植,加工炮制到市场对接的全链条。
由于工作出色启灯网,陈英建两次荣获三等功、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,2023年荣获“浙江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”称号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